近年来,随着物流运输行业的快速发展,车辆超限超载现象频发,其中因超高车辆撞击限高防护架引发的道路设施损毁、交通中断事故屡见不鲜。这类事故不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,更可能引发二次事故,严重威胁公共安全。传统限高杆、警示牌等被动防护手段依赖人工巡查或驾驶员主动观察,难以实现全天候、高精度的实时监测,安全隐患始终存在。

常规限高防护设施多以物理拦截或视觉警示为主,存在三大短板:其一,依赖驾驶员对限高标识的主动识别,夜间、恶劣天气或驾驶员疏忽时易失效;其二,无法提前预警超高车辆,事故往往在碰撞瞬间发生,缺乏缓冲时间;其三,人工巡查效率低,难以覆盖全时段、全路段,隐患排查存在盲区。这些痛点表明,仅靠被动防护已无法满足现代道路安全需求,亟需一种能主动感知、实时响应的智能监测系统。

第二代激光雷达超高检测器通过“监测+预警+联动”一体化设计,将科技力量注入道路安全防护:
双模块协同,全天候精准监测
设备在涵洞、桥梁等限高区域两侧部署超高预警模块与碰撞报警模块,利用平面扫描激光雷达技术,对车辆高度进行实时动态扫描。当车辆进入检测区域时,系统自动分析其高度数据,无需人工干预即可完成风险判断。
200°广角+40米半径
采用高精度平面扫描激光雷达,扫描角度突破200°,检测半径达40米,可覆盖整个限高区域及周边道路。无论是直行、转弯还是变道车辆,均能被精准捕捉,消除监测盲区。其检测精度达±20mm,即使微小超高也能被识别,避免因误差导致的漏报、误报。
声光报警+平台联动,快速响应风险
一旦检测到超高车辆或发生碰撞,系统立即触发声光报警器,通过高亮闪光与高分贝警报提醒驾驶员注意;同时,视频采集模块进行车辆抓拍和录像,通过4G网络传输把现场照片、视频、车辆牌照等信息传输到铁路桥梁监测信息管理系统。

第二代激光雷达超高检测器已广泛应用于城市道路、高速公路、铁路涵洞等场景。在某高速桥梁段,通过提前预警超高车辆,减少因碰撞引发的桥体损伤,降低维修成本与安全隐患。其非接触式检测特性,无需破坏原有道路结构,安装便捷,维护成本低,成为传统防护手段的升级优选。
第二代激光雷达超高检测器的推广,不仅是技术升级,更是对公共安全责任的践行。其通过主动预警替代被动防御,将事故风险扼杀在萌芽阶段;通过数据驱动替代经验判断,为交通管理提供科学决策依据。

道路安全是城市运行的基石,第二代激光雷达超高检测器通过智能化、精准化的监测手段,为道路设施装上了“智慧眼睛”。它不仅是对技术创新的实践,更是对公共安全责任的担当。未来,随着更多科技安防设备的落地,我们期待一个更安全、更高效的道路交通环境,让每一次出行都多一份安心保障。